fbpx

【被討厭的勇氣】閱讀心得(1):你過往的創傷,並不能決定你的未來

在閱讀《被討厭的勇氣》時,書的第一章就講述了「心理創傷並不存在」這個十分具挑戰性的觀點。

心理創傷,真的不存在嗎?

經過幾日的沉思,及一些案例的啟發,我相信:是的!過往的創傷難免會有影響,但是這並不能阻止我們往自己想要的未來前進

想知道我為何如此肯定嗎?那就繼續看下去吧!

「決定論」 vs. 「目的論」

在書中,「決定論」與「目的論」的討論反覆出現。這兩者分別是什麼意思呢?

  • 決定論:認為人生像故事一樣,有「因」和「果」,過往發生的事情「決定」了我的未來。

   【例如】就是因為我爸對我不好,父子關係才會變糟。

  • 目的論:為了要達到某種目的,而試圖對過往進行某些詮釋。

   【例如】其實我是想讓父子關係變糟,逃避這層關係,才以「我爸對我不好」當作藉口來搪塞…

簡單來說,阿德勒不接受我們把過往的經歷,當作是生活不順遂或是不幸的原因。他認為問題不在經歷過什麼事,而在如何解釋它

決定論的謬誤

覺得「經歷」造成自己的不幸嗎?

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那些事業有成、財富滿滿的人,不是應該每個都很開心?但是,就如我們所看到的,不是每個家財萬貫的人,都過得很快樂。

成功的 YouTuber 開心嗎?就連理科太太也會自律神經失調。而打從一出生就完全沒有四肢的力克·胡哲,卻是如此的開朗、積極。

走出過往黯影的真實案例:Mimi G

如果你依然不相信人可以從昔日的悲慘中破繭而出,那麼你一定要讀讀 Mimi G 的故事。

熱愛縫紉的她,童年時經歷過祖父與舅舅的性侵。在15歲那年,媽媽和一位有暴力傾向的男友同居,原本應該溫馨的家,變成狂暴的深淵。

於是 Mimi G 決定離家出走,跟著男朋友到加州生活。結果沒想到她男朋友也對她施暴,甚至在她已經懷孕也不例外。

於是她再次離家,在洛杉磯無家可歸,借宿過一張又一張沙發,也曾睡在公園的長凳上。最後,她落腳在一間破敗的房子裡,沒有電力、沒有自來水,靠著在路上乞討來養活年幼的女兒。這年她才17歲。

後來,她媽媽離開了有暴力傾向的男友,和 Mimi 聯絡,先幫她把女兒接走撫養,直到她能夠照顧自己。19歲,Mimi 結婚,她的老公,很不幸地,一樣會對她暴力相向。

Mimi 用盡她最大的力氣擺脫這段關係,她歷經情緒崩潰,但也慢慢接受治療並復原。

「我慢慢能夠接受我的情緒,以及發生在我身上的所有事情。現在我只是將它們視為我生命中曾經的片刻,這些都造就了現在的我,使我更能同理他人並同情別人的遭遇。」

現在的她,不但遇上了疼她的好老公,更以自己縫紉的興趣開創了自己的事業。如今的她在網路上已經培養出一群鐵粉,粉絲們都極愛她的縫紉DIY教學和作品。

Mimi G 全家福 | 圖片來源:Mimi G Style

如果連經歷過這麼多慘況的她,都能夠重新站起來,我們又有什麼藉口,沉溺於「別人對我不好所以我好慘」的泥沼中呢?

經驗的意義,由我們自己賦予

書中接著說了,「不要用經驗來決定自我,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」。換句話說,發生的事情不重要、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,重要的是我們對事情的反應和詮釋

舉例來說,假設我們有不幸的過往,我們可以選擇的想法,大概有以下幾種:

  1. 就是因為我有過往的這些不幸,所以我被困在原地動彈不得,往後發生在我身上的壞事,都是被這件事害的。
  2. 雖然我有過往的這些不幸,但是我願意放下,繼續前進。
  3. 就是因為我有過往的這些不幸,才能更加悲天憫人,甚至幫助和我有一樣遭遇的人。

你看,同樣的一件事情,就可以舉出三種截然不同的想法。而想法的不同,才是後續影響我們怎麼做選擇,進而影響未來模樣的關鍵。

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:

我們人類還不至於脆弱到任由決定論中的創傷論來操控自己。要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,並且有能力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
——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佳句摘錄

重要的不是我們經歷了什麼,而是我們如何「詮釋」「運用」我們的經歷。

「家政婦三田」的啟示

大家還記得《家政婦三田》這部紅極一時的日劇嗎?

在劇中,男主角的家庭,一開始因為太太身亡而陷入混亂。家人們頓時失去了最重要的照護者。

當時對於母親的死因,也是眾說紛紜。媽媽是自殺嗎?是否因為爸爸外遇?還是因為孩子們對媽媽的付出不夠感恩,惹得媽媽心寒?

到了劇末,大家最後決定,把媽媽死因當作是『意外身亡』而繼續過下去。

媽媽真的是意外身亡嗎?未必。但既然逝者已逝,與其追究真相、互相指責,倒不如把它當作是一場意外,讓彼此好好地攜手團結,繼續生活下去。

在這之中,這一家人便是運用了對事件的詮釋,讓他們得以從這件悲劇中走出來,他們拒絕了以下這些不幸的觀點:

(x) 媽媽的自殺是為了懲罰爸爸/孩子
(x) 媽媽的自殺都是爸爸/孩子的錯
(x) 媽媽太狠心了,竟然就這樣拋下我們不管

而是選擇了下面這一種觀點:

(o) 媽媽失足跌落,是一場不幸的意外。雖然頓失依怙,但我們還能夠走出傷痛,繼續走下去。

當初看這部戲時,對這個部分印象一直很深刻。如今讀了《被討厭的勇氣》,對於劇情中蘊含的智慧,似乎又有了新的領悟。

為何作者斷言「人是可以改變的」

作者接下來在書中進一步討論到了種族、國籍、文化、家庭環境對人格塑造的影響。他坦言,環境與經歷對人確實有影響,但這種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。

有些人,包含我自己,有時也會感嘆「如果能夠生長在那種環境就好了」。然而仔細想想,我們其實永遠無法證實這樣的想法。

因為人生沒有如果。我們無法決定上天要發什麼樣的牌給我們,我們只能盡可能地把手上的這副牌打好。

在這邊,我想分享我媽媽的故事。

還記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,媽媽幫我放洗澡水,我白目地提及白天阿嬤和姑姑對她的批評,她表情苦澀,顯然難以釋懷。

對我媽媽而言,婚後要和公婆與小姑同住,本來就不容易。我阿嬤的個性又是出了名的剽悍,年輕時能幹的她,對於生活常規和家務各方面要求自然也不低。

當時我媽咪一方面要維持自己的工作,疲憊地下了班,晚上還要幫忙分擔家務。讓公婆和小姑白天幫忙照看孩子(就是我),更是難免有些受人恩惠的壓力。

這條路,她走得很辛苦。

但她後來開始想:既然我不能改變他人或環境,那就努力改變自己吧!

她開始看一些鄭石岩的書,慢慢改變想法、獲得心靈資糧。週末時與朋友一起組讀書會,彼此交流討論。

漸漸地,我看媽媽,雖然剪了短髮,但是愈來愈美。那種從內心散發出的光采,是一個人把自己的力量,集中在「那些我可以改變的事物上」,然後盡力而為,重新獲得自己人生快樂與否的掌控權。是自信的美,是力量。

後來,她甚至這對段經歷充滿感恩,對人分享說:我婆婆是我的菩薩,因為她,我才能夠從懵懂無知的少女,成長、成熟、變得懂事。

我很感謝我媽在我小的時候,就以身作則,教會我這個道理。人不會被環境所打敗。因為打敗你的並不是環境,而是你自己

後記

  • 你是否感覺自己的人生,受到負面經驗的影響?
  • 有沒有可能重新詮釋這項經驗,讓此經驗不再阻礙你,甚至成為你人生中的助力呢?

好像不小心把這篇心得文寫得太勵志了。我想接下來繼續整理書中提到的「課題的分離」應該會更清楚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涵。

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,都不能讓它影響我們將來要怎麼過日子。

共勉之。

Amy
Amy

我是歧路森林的守望者Amy,我幫助「勉強自己做著不喜歡的工作」的人,以及沒有自信、缺乏勇氣的職場苦主們,不用盲目地嘗試各種工作,透過全方位的職涯天賦校準攻略,你也可以成為【充滿熱情、喜悅、眼神裡有光】的新時代菁英!
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2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